普京亲自“督战”向中国开放“压箱底技术”将提供重型发动机
栏目:技术支持 发布时间:2025-10-01

  

普京亲自“督战”向中国开放“压箱底技术”将提供重型发动机

  曾经对外保密的俄罗斯航发技术,如今却被普京亲自推向国际舞台。2023年9月18日,普京现身于彼尔姆联合发动机公司,为PD-26发动机项目亲自督战。这次他不仅关注发动机的进展,还出人意料地宣布,俄方将开放包括复合材料机翼在内的核心技术,以推动与中国的合作。这一转变,令人震惊。

  普京不常出现在工厂车间,但这次他特意来到联合发动机公司。9月18日,穿着深色外套的普京在工厂的装配线前视察,身后跟着一群看起来略显紧张的航发工程师。能让总统亲自“督战”的项目,压力可想而知。

  普京站在PD-26发动机的装配工位前时,技术总监汇报说,发动机的压气机叶片依赖进口。普京眉头微蹙,转向工厂总经理:“必须在2026年前实现材料国产化,否则无法满足与中国合作的稳定性要求。”这番话揭示了俄方在技术上的急迫性。曾经被视为俄罗斯“压箱底的宝贝”——PD-26发动机技术,现在不仅被普京公开推进,还承诺为研发提供更多资金支持,要求提高涡轮前温度并加速研发进程。

  普京明确表示,PD-26的进度直接关系到俄罗斯与中国航空合作的深度,并要求各部门全力配合。半个月前,俄副总理曼图罗夫也公开表示,俄罗斯愿意将PD-26发动机及核心技术(如复合材料机翼)提供给中国,用于CR929项目。这一姿态在俄罗斯航空工业史上实属罕见,毕竟,俄罗斯曾对技术转让一直采取谨慎态度。

  但如今,俄罗斯面临双重压力:西方制裁导致零部件供应受阻,原计划使用的德国西门子高压涡轮轴承无法获取,研发进度因此推迟近两年。而与此同时,中国的CR929宽体客机项目已经启动全球招标,其他供应商(如美国通用电气、英国罗尔斯·罗伊斯)也在争夺合作机会。如果俄罗斯不能及时推进PD-26发动机的成熟,它可能会错失这个重要的合作机会。

  回顾2012年中俄双方启动CR929联合研发计划时,合作氛围曾经非常良好,双方对项目充满期待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问题层出不穷。俄罗斯始终对核心技术保持控制,尤其是在飞机的电子系统和导航设备方面,俄方坚持使用自家标准,忽视国际适航要求的兼容性。而且,俄罗斯甚至提出了两个版本的方案:一个用于国际市场,一个保留给自己,这大大增加了项目的复杂性和节奏上的拖延。

  中国方面最初忍耐,毕竟需要积累经验。但随着投入不断增加,回报却不见,耐心逐渐耗尽。尤其是在发动机和复合材料机翼等核心技术上,俄罗斯一直保持封闭,拒绝让中国深度参与研发。这样的合作变成了一场名义上的合作,而实则技术封锁。最终,在2023年,中国宣布退出联合研发,决定转向自主推进C-929项目。

  如今,当俄罗斯再次提出合作时,中国已经走得更远。在大飞机领域,中国的技术进步显著,尤其是在发动机和机身自主化方面取得了突破。中国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发动机研发路线A发动机已完成初步适配测试,并且比PD-26的燃油消耗更低,涡轮前温度和寿命也都超过了PD-26的设计指标。

  更重要的是,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发动机产业链,能够实现长江-1000A发动机98%以上零部件的国产化,生产周期大大缩短。而反观PD-26,其高压压气机叶片仍依赖进口,控制系统的芯片也需要从台湾地区供应,产业链的完整性远不如中国。

  材料技术的突破是中国发动机自主化的核心支撑,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发的DD10单晶高温合金可承受更高的温度,性能远超PD-26所使用的VK25合金,且成本更低,已实现规模化生产。这一材料不仅满足长江-1000A的需求,还出口至俄罗斯、乌克兰等国。

  制造工艺的进步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优势。中国航发集团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长江-1000A的燃烧室,零件数量减少40%,重量减少40%,生产周期缩短60%。这些创新使得中国的发动机技术逐步走向成熟,PD-26即使技术不错,也不再是“不可或缺”的选择,更多时候只能作为备用方案,或者作为参考。

  普京亲自督战,实际上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:俄罗斯准备将PD-26作为全面合作的筹码。然而,他可能没有预料到,中国已经走到了自主发展的关键阶段,技术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已经大大提高。在过去,俄罗斯的技术可能在中国眼中是“买家”的选择,但现在中国已经是“合作方”,并且在技术层面已经与俄罗斯不相上下。

  中国的战略教训非常深刻:早期的ARJ21过度依赖外国供应商,导致适航认证受制于人;C919虽然在接近尾声时才摆脱依赖,但也经历了漫长的曲折。而在CR-929项目上,中方从一开始就坚持“自主可控”,包括核心部件的国产化,逐步推进。

  因此,即使俄罗斯愿意提供技术,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。中国不再是单纯的“买家”,而是一个平等的合作方。未来的合作,将更注重平等互利,而不是单方的技术输出。

  今天俄罗斯的态度转变虽然体现了诚意,但对于中国来说,技术合作的时机窗口已经错过,技术的价值已经不在于先进与否,而在于是否能在正确的时机派上用场。

  中国的航空自主化已经加速,未来的合作将是双向互利的过程,这对双方来说都将是一个良好的局面。